醫藥經濟報9月3日:血制品企業應“放長線”

作者:vcvcvc  發布日期:2009-10-26

作者:馬建忠   
   
   近來,本報對于血液制品緊缺的連續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然而,筆者在相關采訪中,深深感受到各個利益相關者對自身利益的深抓不放。這其中有地方利益、漿站利益、國內廠家利益、跨國藥企利益等,它們相互糾葛,使問題像皮球一樣被輪番踢轉。
     
   首先,依據WTO的相關規則,國家應該給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但“國民待遇”意味著什么?筆者在去年首屆廣州跨國公司論壇上采訪了博鰲亞洲論壇的秘書長龍永圖,他曾明確表示:“在中國的三資企業都是中國企業,只有從這個角度看,才有可能避免很多爭論。”的確,跨國藥企既然進入中國,就應該與國內廠家同臺競爭。當然,我們也看到了進口產品在質量上的優勢,但這種優勢是在平等自由競爭的前提下自然凸顯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注定的。
     
   而同時,國內企業有自己的盤算,一方面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的原料血漿,希望通過媒體反映當前原料緊缺的現狀,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它們往往一旦觸及廢棄血漿組份統一調配、進口特殊審批、效價比等話題,就立馬遭遇“過敏癥”侵襲。
     
   既得利益當然誰都不愿輕易放棄。竭盡全力堅守自己的陣地,堅守現有的市場格局。這種做法是否真正有利于民族企業的發展,是要打問號的。
     
   當然,國內廠家也有現實的困難與無奈。血漿站轉制對他們來說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單采血漿站改制,由于牽涉地方利益,部分企業未能如愿地按文件對原屬自己采漿范圍的漿站執行一對一轉制。“分家”分虧的廠家,在產能下降的同時還要面對社會供給壓力,當然感到委屈。
     
   但在血液制品市場供應全面吃緊的當下,利益各方如此心疼眼前利益,在筆者看來是一種短視行為。有時候,我們相關利益方不妨學學“孔融讓梨”。
   
   當然,這里的“讓”,不是指將自己的責任讓出去,而是將自己的利益小許地讓一下。我們應試想一下,在共同努力下,隨著緊缺期的過去,血液制品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蛋糕做大后,各方可能擁有更多的長遠利益。以醫保產業為例,500億左右的新農合市場潛力,必有血液制品的一席之地。
     
   筆者認為,正處于整頓陣痛期的血液制品產業,更加需要各方的同舟共濟。而各方博弈可暫且擱置。
     
   我們應試想一下,在共同努力下,隨著緊缺期的過去,血液制品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蛋糕做大后,各方可能擁有更多的長遠利益。
 

關閉 | 瀏覽( 2369)
夜鲁夜鲁夜鲁视频在线观看